孔祥重
放眼世界 關懷本土
台灣通訊界的產學推手 - 孔祥重
【孔祥重小檔案】
級別:數學68B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學士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碩士
.美國卡內基麥倫大學博士
經歷:
.卡內基麥倫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現職:
.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的孔祥重,在學術上有傑出的成就,曾發表過一百篇以上的論文並取得許多專利,他對國內資訊、通訊界與產業界十分關心,經常提供寶貴建言,是難得一位敢說敢言的重量級學者。
來自港都的外省孩子
孔祥重出生於平凡的公務員家庭,成長於北台灣港都基隆,是很標準的外省第二代。他的父親於1946年由中國大陸來台,協助接收基隆港,從此在北台灣雨都安家落戶。和當時一 般家庭一樣,孔祥重度過一段簡樸但穩定的童年時光。
日後他就讀成功高中,畢業後,考上中興大學土木系,過了一段非常愉悅的大學生活。到了下學期,當時已在台建校的清、交大將招考第一屆大學生,父親鼓勵他重考,他接受建議決定重考,填志願時只填了清大、交大二校最先開辦的二個系,最後順利考上了清大數學系。
難忘的清華苦讀歲月
開學之後他很快發現同學裡高手如雲,個個傑出,而且很多和他一樣都是慕清華之名而來。當時大學部雖是第一屆招生,研究所卻已有好幾屆學生了,學長們都是研究生,學校資源也很不錯,加上清、交大在教學上進行合作,有些課他會到交大上,環境、學習上的多元刺激,讓他一下子進步神速。
當時不少教授是歸國學人或外籍教授,好幾門重要課程都比照美國研究生水準授課,以致功課壓力沈重。孔祥重回憶,當時上課經常有如鴨子聽雷,物理課程根本聽不懂,微積分考試也只有少數同學能通過,不過,就在學校及教授的高度期許及要求之下,同學們日起有功。他說道,「那是一個很奇怪的年代,充滿著追英趕美的氣氛,老師們急著要學生瞬間成長,一下子把學生眼界拉高許多。」
孔祥重也記得,當時許多老師對學校事務都很熱心。例如有位體育老師張齡佳,對校園事務親力親為,並熱心協助校園綠美化,相當不容易。(註:張齡佳為35級校友,曾獲全國十項全能冠軍,清華在新竹建校後,任圖書館館長及體育組主任)
他謙虛地說,自己其實不太會唸書,但體育方面表現不 錯,曾參加清華田徑隊,當同學們都在埋頭苦讀時,他正在接受體能訓練,「不過有次參加大專運動賽,遇上台北體專的運動員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技不如人」。他笑著說,「不過運動對往後的研究工作產生很大的影響,透過運動訓練出不錯的體能,也培養吃苦耐勞的能力,以及從事研究工作需要的專注與耐力,同時也結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
當年,國內頂尖大學畢業生唯一出路便是出國深造,孔祥重也別無選擇,但是父母無力負擔高昂的學雜費,後來,透過父親朋友的關係,美國新墨西哥大學提供他擔任助教的機會, 讓他的留學生涯得以順利展開。
• 當年清大體育老師張齡佳,對校園事務親力親為,讓孔祥重印象深刻(孔祥重提供)
美國的「教、學」生涯
新墨西哥大學並非美國頂尖大學,但有很多從東北部名校退休後前來的教授,學問好,教得也好,但學生的素質並不是很好,也不太用功,由於他是助教,必須教課,開學後他給大學生上課時,英文一句也講不出來,只能狂寫黑板,還好學生 一點也不在意,就這樣,他在美國度過輕鬆有趣的「教、學生 涯」,一年後便拿到碩士學位。
畢業後,他申請到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的獎學金,那是所名校,「在那裡才見識到美國同學的厲害」。當時學校剛成立計算機科學系,他幸運地應徵上系主任的研究助教,半年後,系主任轉到卡內基麥倫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系系主任,孔祥重也就跟著系主任轉學。他搭了三天灰狗巴士,從氣候溫和的華盛頓州,來到夏熱冬冷的匹茲堡,但入學後便發覺這一切相當值得,因為這所學校乃美國頂尖計算機科學學府之一。
孔祥重表現突出,兩年便完成博士論文,接著便被學校網羅在系上任教,直到1993年才轉往哈佛大學擔任教授迄今。
百篇論文獲獎無數
數十年來,孔祥重在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上有許多重大貢獻,他的研究領域包含平行演算法,平行電腦,大型積体電路 架構設計、電腦網路、行動計算與無線通訊等。曾獲得古根漢姆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美國華人工程成就獎、壳牌公司講座、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等殊榮。他在陣列式平行處理的學理與技術上的研究,對計算機科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發表過一百多篇論文並取得多項專利,也擔任奇異、波音、摩托羅拉、聯發科等十餘家公司的顧問,同時也受聘於耶魯、普林斯頓、史丹佛、新加坡等國際一流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系的諮議委員。
雖然在美國任教,孔祥重長期以來都很關心台灣科技界的發展,經常對政府及產業界提出諍言,包括提出「雙網整合」構想,進而推動「M-TAIWAN」無線寬頻計畫,以及MTube智慧行動電腦等等。
對清華母校亦然,他建議清華把大學部辦得更有特色,「清華的資源比其他學校更好,除了有較佳的學生宿舍條件,學生素質亦相當優秀,如果能加強學生的生活照顧,落實導師制,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對社會的關懷,自然能把學生的眼界拉高,畢業之後,必能走出一條獨特的路來」。
與過去相較,現在台灣的學生愈來愈膽小,依賴心愈來愈重,「學校教育應該開闊學生的胸襟,讓學生把自己放到更高更大的位置來看這個世界,勇敢接受挑戰,不要害怕失業,或太在乎社會、父母的觀感,如果讀書僅是為了文憑求安全感,不建立視野及自信心,那人生的路子反而會愈走愈窄」。
「一個害怕失敗,凡事以金錢來衡量的學生,無法建立自信心,這樣只會讓台灣的產業無法突破代工的框架」,他認為,台灣產業想要升級,學校教育以及政府規章一定要跟上。
談到教育部五年五百億計畫,孔祥重認為,台灣的制度確實出了很大的問題,大學是學校,應該是服務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才對,多數學校將經費放在實驗室或校舍等硬體上,並沒有特別注意輔導制度,這對於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人生觀的建立沒有幫助,各大學院校應該逐一檢討。
「要看得遠才會大」,孔祥重語重心長的說出對清華的期許,他相信清華絕對有能力引導學生創造恢弘的人生格局,為台灣的大學教育做出真正的典範。(林瑞珠/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