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蕭啟慶

 

 

志業歷史 潛心研究

 

歷史的發現與趣味 - 蕭啟慶

 

 

 

 

【蕭啟慶小檔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
.美國哈佛大學碩、博士
經歷:
.美國明尼蘇達州立聖雲大學助理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客座副教授、兼任教授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梅貽琦榮譽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潔淨室內堆滿了書與字畫,煙氣裊裊圍繞,這是蕭啟慶家,也是他目前專注著驗證與發現歷史的場域。一開口文學味兒從嘴巴裡傾巢而出,口氣像是吟誦著詩,緩緩地說史學家應該具備的良好精神與態度;吐納間的字字珠璣與味,讓原來視歷史為門外漢的訪客,也不禁心神嚮往

 

 

 

志業即歷師承姚師習金

蕭啟慶自小對歷史產生興趣,也立志長大後要當個史家,在家人尊重與支持下,順利地考上台大歷史系

大二開始選修了姚從吾老師的「遼金元史」以及「東北專題研究」的課,姚老師將遼金元史研究帶入台灣,倡導遼元史以及邊疆歷史語文的研究,讓遼金元史成為台灣1950~60代史學裡的顯學。接觸了北亞遊牧民族與征服王朝,讓蕭啟產生很大震撼,體認這些歷史的重要性,也決定專注研究。老師指導下,畢業學士論文為:《忽必烈潛邸舊侶考》

1959年考入台大研究所,蕭啟慶繼續跟著姚老師研習蒙史,也向精通蒙、日、英文的札奇斯欽老師學習蒙文。1960台大遼金元史研究的黃金年代,在姚從吾講座教授帶領下形一個嚴謹的研究團隊:陶晉生、李敖、王民信、王德毅等年學者與蕭啟慶一同切磋,享受研究之樂。1963年蕭啟慶完成碩士論文《西域人與元初政治》

 

 

 

秉持使寂寞研究不間

會如此專注於遼金元史,蕭啟慶很感謝姚老師對他的望,老師曾經寫信給他,內容有一段:「對祖國史學能維持好的傳統,不能讓西人用他們的偏見來寫我們的歷史。」這話堅定了蕭啟慶的研究決心

1963年,蕭啟慶前往哈佛大學6年,完成了碩、博士學位期間受柯立夫(F.W. Cleaves)及楊聯陞(蓮生)老師影響,給了他治史必須要宏觀與微觀兼顧的啟發。畢業後,他前往明蘇達州立聖雲大學(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擔任教職;1974 年轉往新加坡大學歷史系任教,在新加坡一待就是20

新加坡歷史系的授課僅限於近代史,蕭啟慶面臨到要不繼續研究遼元金史的抉擇;為了使命,他決定繼續下去。新坡的資訊資源齊備,但缺乏可以互相切磋的學友,蕭啟慶在獨且自我要求下,遼金元史的學術研究逐漸成熟,且完成了少讓學界重視的著作與報告。「歷史研究本就是寂寞的事業熬過寂寞,必然有一些成就。」蕭啟慶輕輕地說

 

 

• 在清華任教時,舉辦海峽兩岸蒙元史學學術研討會(右二為蕭啟慶)(蕭啟慶提供

 

 

 

重研究的清學術與教學結

1994年蕭啟慶應清華大學歷史所的邀約,欣然返台任職「新加坡的生活安樂豐盈,但對於像我這樣想以遼金元史為究專業的學者而言,總覺得安身有餘、立命不足;可以讓研與教學結合的環境,才是我最想要的。

乍到清華,蕭啟慶就印象深刻。「這是一所很輕的學校,設備很好,雖理工見長,但人社院的水卻相當高;我一待十餘年深深覺得前來是正確的決定。」在新加坡教導近代史,教授們多以個體戶的式做研究;在清華,蕭啟慶講授蒙元史,且人社院的研究以體出發,可以與學者交流,享受了更多研究樂趣,也讓自己學術進入了豐收期

清華這樣教學相長的環境令他滿意。剛回來台灣,蕭啟發現學界中對於遼金元史的研究已經衰微,很慶幸可以扮演衰起弊的角色,重振國內學界對遼金元史的研究

 

 

 

鑽研元學術得推

對於史學家來說,漢學者總喜歡以漢族為中心的思想論歷史,所以過去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游牧民族,專注這些民的史學家相對較少;加上遼的契丹文和金的女真文目前學界人破解,斷了由語文考證的這條路。唯有蒙古文至今是活的字,研究的空間相對較大,也成了蕭啟慶專攻的科目

蕭啟慶談到研究元史的困難。第一,蒙元是多元性的文社會,所以研究之前除了要了解北亞歷史,還要兼顧中原以與之有過衝擊的歐洲文化;二是史料的多元性,蒙元史是世的學問,除了中國有研究,其實國外也有許多報告,包含蒙文、波斯文、日文以及法文等必須大量蒐集並參考;第三是文上的特殊需求。為了研究,蕭啟慶在台大時期學了蒙古文在哈佛時期又學了突厥文,就為了在驗證上不可失真

他出版過多本的中英文歷史專書,包含:《西域人與元政治》、《元代軍事制度》、《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ā》、《元朝史新論》、《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等,其中《蒙元史新研》榮民國84年度金鼎獎,發表的學術與會議論文多達70多篇,獲不少學術榮譽,2000年並獲選為第23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史料發繼續的動力與趣

「歷史研究的目的,就在於不斷追求新的史料與發現新課題。」蕭啟慶特別提到一次史料發現的喜悅。在研究維吾族高昌偰氏即一個突厥世家的家族史時,發現這個家族枝葉茂,可以追溯至1400年前,家族子弟分散在中國與韓國,歷唐、元、明、清、民國等,綿延至今;不僅在中國各朝代位官位與科舉進士,在韓國高麗也是宦官世家,在家族史、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樣的發掘是他覺得最有成就感的部分

蕭啟慶認為:「求真是史學家最重要的態度。必須廣收料、力求客觀,才能提出最周延的看法。」而對於學歷史應由細微的語言學來辨證,還是社會科學來宏觀?他提了建議「語文有機會學盡量學,但不貪多;然好的史學家宏觀的研還是要由語文考證為基礎,這樣細節上才可以兼顧。」而近來網路的來臨,讓史學家收集史料更容易了;未來的歷史研將打破時代的隔閡,走向長期趨勢的觀察與研究;他繼續強調著,史學家應該少幾分功利、多幾分傻勁,才能堅持下去

 

 

 

為蒙元定最大的安

回顧在台灣的10多年,蕭啟慶很慶幸自己的研究彰顯了代多元族群的特色,也替元代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找到了定位而清華對其學術研究上提供很重要的協助,即使2002年退後,清華依然給予榮譽講座的身分,讓他可以繼續利用清華資源,指導同學從事研究,讓他很感恩。「世界上的一流大都是理工人文全面平衡的!」以此勉勵清華,期待更加強人素養的教育,敲進世界一流大學之門。(戴卓玫/採訪整理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