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張昭鼎

 

 

樸實無華 正派清流

 

台灣知識分子的典範 - 張昭鼎

 

 

 

 

【張昭鼎小檔案】
級別:原科59G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學士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
.德國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 Institut fuür Chemie)博士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所長
.中山科學院核能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董事長
.科學月刊社社長
.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

 

 

 

早年清大校園裡曾流傳著一則學生釀酒的故事,為清華篳路藍縷的開創歷程,憑添一段令師生回味的趣聞。此故事的主角即為第一屆原子科學研究所的學生張昭鼎,他不但在日後成為清華大學優秀的教師,也帶領清大開展無機合成化學研 究。此外,更因其畢生致力於台灣的科學與教育的發展,以及廣泛的關懷社會,而成為台灣知識分子的典範。

 

 

 

從酒化學走出化學人

張昭鼎出生於1934年,5歲時父親即過世,由母親獨自扶長大,早年他的生活僅能用一「苦」字來形容。初中畢業後他與三哥到台北求學,靠著半工半讀與獎學金等完成建中夜部、台大化學系的學業。台大畢業後他考上清大,成為原子學研究所第一屆學生

取得碩士學位後,張昭鼎留校擔任講師,1960年獲得聯國國際原子能總署獎學金,前往日本研修一年,之後,因發出放射性同位素碘-131之製造方法,獲得德國宏博(Humboldt獎學金前往德國攻讀博士學位,其後1968年返台,任教於剛2年的清大化學系,此後曾任化學系主任、所長等職

在清華早期的校友通訊裡記載了一則與張昭鼎有關的酒趣聞。當時還在梅貽琦校長時代,張昭鼎以研究生兼做倉管理員,有天他心血來潮,在倉庫裡釀起葡萄酒,釀得差多了,就想做點白蘭地,在實驗室裡做起「酒化學」。不巧那時的教務長陳可忠教授前來檢查實驗室,張昭鼎於是溜之吉,陳可忠只見到一只猶有餘溫的蒸餾器。後來陳可忠向梅長報告此事,梅校長寬容以待,發揮幽默感說道,「這麼難的東西怎麼可能是酒!」讓此事件平安落幕

這雖是個小插曲,但也可看出張昭鼎個性上有著活潑、創的一面,這對於他日後從事開創性研究毋寧是一大助力

 

 

 

• 張昭鼎因教學研究表現出,曾獲選全國十大傑出年(張寧芝提供

 

 

 

無機化學領域的拓荒

張昭鼎擔任清大化學系教師之初,台灣化學界仍然處於薄弱的狀況,他帶著嶄新的觀念和旺盛的精力,成為放射及機化學領域的拓荒者,在教學、研究上均有傑出表現。他除教分析化學、無機化學,也教高等無機化學等課程,由於授方式深入淺出,又很重視實驗,備受學生愛戴,許多學生受他的啟蒙及鼓勵,日後跟著他的腳步投入相關領域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僅扮演專業知識的啟蒙者,也在人培育、社會關懷等面向影響年輕學子。1972年,李遠哲在清擔任客座教授時便發現,張昭鼎「開明民主的作風,對學術熱枕,對人類社會的關懷與對學生的愛護,很快地讓他成為生們崇拜的偶像」。李遠哲也發現,他的學生們除了努力探學問外,也多了一份對人群社稷的責感以及為社會進步奉獻的決心張昭鼎的研究工作大抵可以分為射化學與無機化學。在放射化學方面最重要的是有關放射性碘-131的製程。利用清華原子爐,發展出醫藥用放射同位素碘-131之製造程序,可用於甲狀之檢查,這項發明受到國際重視,被際原子能總署收編在放射性同位素製手冊中。直到今天,清華大學的原子製造放射性碘仍使用他發明的方法

原本平淡無奇的無機化學界,也因為張昭鼎的帶動引發習熱潮。他個人在無機化學合成方法上有許多開創性的建樹尤其發明以離子交換膜電解製造鈾汞齊金屬與粉末的製程而名一時。1987年起,他注意到高溫超導材料的重要性,也著進行相關的研究,發表40多篇論文,並獲得數項專利

現任清大副校長的化學系教授鄭建鴻認為,清華化學所在無機化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水準一直傲視全國,「張昭的啟迪、鼓勵與貢獻,絕對是很重要的」。清華化工系榮譽授王詠雲則認為,張昭鼎最難能可貴的,「是顯露出一顆純的好奇心,一種敏銳的直觀能力,加上少有人及的淵博學識開闊的視野,不受束縛不怕犯錯而敢於探索的精神,走出了架、瓶頸與侷限,留給後人一個真正科學家的典範」

1961年以來,張昭鼎發表的論文將近百篇,也獲得國外多項專利,由於他對於國內放射化學和無機化學有開創性建樹,1970年獲選為第8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張昭鼎在行政工作上的成果也值得一提。擔任清大化學所長兼系主任期間,他極力提倡教學與研究並重,積極推動工研院、中油等機構的研究合作。此外,鑑於系上研究圖書備缺乏,他發起校友募捐,並以個人名義長期認捐雜誌,為大化學系圖書館奠定基礎,也為研究工作提供了最好的輔助

 

 

 

願做科學紮根的肥

基於知識分子的良知,張昭鼎對於公共事務極為關心。年清華人社院一些年輕教授打算籌組非聯誼性質的「清大教會」時,張昭鼎是少數願意公開表態支持的資深教授,後來在眾望所歸下被推舉為教聯會首任會長,隔年並連任。在他極參與下,教聯會為清大校園注入不少自由風氣,也對校內公共事務發揮若干監督作用

張昭鼎對於科學教育的普及、生根特別重視。他曾在自中寫著,「要使現代科技在國內生根開花結果,我們這一代要覺悟自己要當肥料,因為我們跟別人還差一截」。他不但與中學化學教科書的編輯,擔任中小學科展評審,也為國內具歷史的科普雜誌《科學月刊》付出極大心力。1973年,他任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董事長,此後二十餘年,他四處奔走為科學月刊社籌措經費,穩定領導社務,使科學月刊社安然過重重難關與危機,並發展茁壯成國內最大的民間科技社群

張昭鼎深厚的人文關懷也擴及政治受難者與弱勢族群不論是農民運動、學運、反核、環保運動、反軍人干政街頭威,他都出現在隊伍中,永遠站在弱勢群眾的一方,因此被儕譽為「知識分子公開投入政治改革與反對運動的先覺者」

清大化學所所長任期屆滿之後,張昭鼎隨即被中央研究聘為「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此後他為了原所籌備處的設立、大樓的籌建,付出極大的心力。在他與李哲等人的努力下,將中研院豐富的人力與物力資源,與台大厚的學術氣息及頂尖的學生資材,成功地結合在一起,為台開創了一個根基紮實的尖端科研中心

1993年張昭鼎因氣喘宿疾發作,不幸病逝,享年59歲,的早逝,對清大、對台灣,都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何蕙整理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