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哲
言教身教 涵養人文
建立制度為清華發展奠基 - 張明哲
【張明哲小檔案】
級別:化工35B
學歷:
.北京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
.美國麻州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碩士
經歷:
.昆明西南聯大副教授
.西南運輸處燃料廠長
.中國石油公司新竹研究所所長
.聯合工業研究所所長
.中油公司高雄煉油廠廠長
.台灣大學化工系主任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西洋有句諺語:「上帝幫助那些自己努力的人。」中國人則說:「天助自助者。」一個人的塑造是關乎「天命、環境與努力」。個人的許多遭遇往往是環境造成的,每個人怎樣去運用他或順或逆的環境,十分重要,這關係著一個人的成敗。
這是張明哲在自傳《一個人的塑造》中的一段話,可說為自己的一生,下了一個精確的註腳。
在戰事中成長 與清華淵源深厚
張明哲是個不折不扣的清華人,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在台建校後又曾任校長(1975年9月∼1981年7月),與清華的淵源深厚。
他成長階段雖然正逢多事之秋,但他求學、求職過程堪稱平順。1935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化學系之後,張明哲馬上考取研究所,翌年又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美,遠赴美國東岸的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程碩士學位。1940年,二次世界大戰開打一年後,他便從舊金山搭乘貨輪回國,在西南聯大擔任副教授一職,當時他年僅26歲。然而,只教了半年書,便有意想不 到的變化。
1941年,英國封鎖滇緬公路,補給物資無法進入大後方, 國民政府找上張明哲負責「西南運輸處」汽車燃料科工作,半年後,滇緬公路開通,他又轉而投入西南運輸處在重慶分處設立的桐油煉油廠煉製汽車燃料。由於擁有豐富的相關經驗,1946年他隨同金開恩先生抵台,代表中國石油接收日治時期留 下來的台灣石油工業。
為接收石油公司而抵台 在台度過精彩30餘年
來台之後,他歷任中國石油公司新竹研究所所長、高雄煉油廠廠長、總公司協理等職,總計為中油付出人生最精華的15 年光陰。1960年, 46歲的他受聘至台大化學系任教,為期10 年,1970年轉而出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到了1975年已屆耳順,原本想回台大教書的他,不意母校清華大學延聘他接校長之職,這又是人生另一階段的轉變。
能夠擔任清華大學的校長,張明哲深感榮幸,並期待發揮自己的教育理念,首先,他希望加強學生的人格教育。由於他是北京清華校友,一直以來都深深感激母校清華所給予的知識傳授與人格養成並重的教育,反觀當時教育太過著重於知識 傳授,而忽略了人格教育,所以每週週會時,他都向學生強調做人的道理,他尤其喜歡談一些中國的先聖先賢,以矯正在近 代西方思潮下,許多人捨棄某些中國良好傳統、一昧崇洋媚外 的現象。只是,台上校長言詞懇切諄諄教誨,台下學生反應冷淡,甚至認為張校長太過迂腐,效果自然不彰。
由於週會的人格教育很難發揮效果,他決定身體力行,以身教來影響年輕人。張明哲是基督徒,在受洗之前,曾經精研佛書3年,對於宗教有其獨特的見解,加上曾在台北教會講道, 養成他行事端正、做人做事嚴謹的特性,並希望藉此身教來影響學生。
以恢復文法學院為職志 美化校園營造水木清華
除了加強人格教育,張明哲在清華任內的第二個理想,是希望理工科系的學生能多受到人文社會學的薰陶。
清華在台建校最先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所,後來又增加數學、物理、化學等系所,至徐賢修校長任內擴大辦學,成立許多學系,設立理學院、原子科學院及增辦工學院,並大舉充實工學院的設備,型塑了清華為理工大學的印象,到了張校長掌校之後,認為既然理工學院已然成形,應該開始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
當時亦有北京清華畢業的校友們反應,北京清華的文學(當時稱為國學)與法學領域也是強項之一,加上張明哲個人的文學素養亦在就讀清華時期受到很好的薰陶,所以他一心一 意想要恢復清華的文、法學院,使之成為完整的全科大學。
首先,他邀請相關的老師來開課或做專題演講,當時,沈君山教授也希望同學能接受通才教育,也邀請一些文學、社會學的老師來演講或開課,這樣的做法很快便發揮影響力,逐漸養成同學們對文化藝術的興趣。與此同時,張明哲亦向教育部爭取增設文學相關科系,他在清華的最後一年,完成中國語文學系的設立,外文系也在他離職隔年成立。
• 清華核工系曹啟文代表大學部致贈紀念品給張明哲校長(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張明哲的第三個理想是美化校園。過去他在北京清華念書 時,人們向來以水木清華來形容校園的美,新竹清華亦座落在一片蓊鬱森林中,有山有水,腹地又十分廣闊,如何能讓校園 更加美化,創造新竹的「水木清華」,便是他的第三個理想。 為此,他特別延聘專家進行校園整體景觀的規劃。
根據清華大學藝術中心賴小秋老師的研究,張校長於1976 年時曾聘請名雕塑家楊英風先生擔任景觀顧問,協助規劃清華的校園景觀,並陸續為清華設計完成三件公共藝術。楊英風對清華校園有其恢弘的想法,認為校園景觀宜單純,類似禪的境界,好讓學生心隨境轉,在良好氣氛中安靜下來,靜心追求學 問,並且透過外在雕塑作品等引導,發現自然的精神與美好。
1976年,楊英風在校園操場旁,完成水泥塑成的「昇華」 景觀雕塑,藉著質樸的材質,再現清華傳統儒雅的校風。又在大禮堂前方的草坪上豎立一座不鏽鋼材質的景觀雕塑「鳳凰」,提升清華校園的文藝氣息。次年,楊英風又完成清華大門的設計製作,包括大門本體、竹簡造型立柱、值勤警衛室, 與寬達三公尺的人行道,至此,大器而儒雅的清華門面終於呈現世人面前。
只是張校長向來個性較為沈默,不善人際溝通,在進行校 門重作設計一案遇上一些阻礙,好意也不免被打了折扣。
原本清華的校門較小,位於現今化學館小圓環前。當年因中山高速公路通車在即,政府預定將連接新竹交流道的光復路予以拓寬,並計畫增設安全島,為因應光復路拓寬、設置安全島,以及一併解決師生進出大門的問題,張明哲於是有了遷移並擴建大門的想法。或許因事先未說明清楚即請工人開始施工 並砍伐若干校樹,引起教授們不小的反彈。個性沈穩的張明哲於是立即停工,待半年之後,爭議平息了,才又繼續動工。
而今看來,張明哲其實是頗有遠見的,如今當師生們從寬闊的校門進入後,迎面而來的是一片如茵的綠草地與優美的校園,切實感受到世界級 的大學校風。
• 清華核工系曹啟文代表大學部致贈紀念品給張明哲校長(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為清華制度化努力
清華在台建校之後,到了張校長手中,規劃中的重要建設大致底定,接著就是讓學校制度步上軌道,例如建立新教員的聘請及升遷制度,明確劃分系、所、院層級,助教、講師與副教授的升等制度等,尤其後者對於建構透明化的校園民主更是影響深遠。
張校長任內還有一事值得一提。他在任時,學校的教職員宿舍的分配已經飽和,新進的教授無房可住,他便利用清華基金在金城新村買了一塊住宅用地,蓋了「中央公教住宅」,蓋好之後再把這些房子以很優惠的價錢賣給教職員,讓大部分的新進教授都有房子可以住。到了劉兆玄校長任內,又蓋了兩棟7 樓的電梯住宅,解決了不少教授住房的問題。
回顧清華6年,張明哲在自傳《一個人的塑造》作了一番自 我反省,他謙虛地認為,自己雖已盡力,但原來設定的3個理想都不算成功,不過清華在師資及學生素質方面都很不錯,教授大多為留美歸國的名科博士,個個學有專精,加上正值壯年,讓清華學風顯得很有朝氣,研究風氣很盛,總算承襲梅貽琦校長以來,努力將清華打造成「世界水準」的大學,亦增加理工科系和研究所,維持了相關的學術水準,他個人對此也覺得很欣慰。
1981年,張明哲辭去校長職務,隔年即接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兩年後去職,並移居美國,過著傳道、自由講學的晚年生活,十分充實。1999年7月在美逝世,享年85歲。(林瑞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