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
穆穆清風 無私奉獻
高風亮節 清華永遠的校長 - 梅貽琦
【梅貽琦小檔案】
學歷:
.美國吳士脫工科大學學士
.美國吳士脫工科大學榮譽博士
經歷:
.清華學校教授
.華美協進社常務董事
.教育部長
.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央研究院院士
.國立清華大學教務長、校長
對所有的清華人來說,提起梅貽琦校長(∼1962年5月19日)絕對不會陌生。從任教、系主任、教務長而至校長,他與清華深厚的情誼長達47年;他是清華在台建校的首位校長,在他的帶領下,延續了北京清華的優良精神,在台灣穩穩紮根、茁壯,為今日之新竹清華奠定良好的學術基礎。
他的人格修養更令人敬仰,自身嚴謹、寡言且處事堅毅, 其廉潔的品行、高瞻的視野與廣納良材的胸襟,讓親近他的人 莫不肅然起敬。
首批赴美的中國留學生
1889年出生於天津的梅貽琦校長,字月涵。幼年在家接受啟蒙教育,1904年進入了張伯苓先生所辦的南開學堂(原名敬業中學)就讀,1908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後,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學堂。當時正逢美國退還部分的「庚子賠款」,並與滿清政府協議將此筆款項作為資送中國學生前往美國留學之費用,1909年考選第一批留學生,梅貽琦即以優異成績入選,成為47名首批赴美的中國留學生之一。
那年10月,梅貽琦整裝前往,由於正當學期中,於是先前往麻省Groton中學附讀,1910年正式進入麻省吳士脫大學(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攻讀電機工程;1914年獲得工學士學位,當時的他年僅25歲。
學成之後梅貽琦返回故鄉天津,先在家鄉的青年會服務一年。1915年應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 )校長周詒春先生的邀 聘,回母校講授物理、幾何學課程;1921年再度赴美進修,專攻物理,回國後即擔任清華物理學系主任。1926年由於清華教務長張彭春先生辭職,梅貽琦被推舉繼任教務長。1928年,清華學校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政府指派羅家倫先生擔任第一任校長,梅貽琦改任清華留美學生監督;1931年,教育部宣佈,由梅貽琦接任清華大學校長。
• 梅貽琦校長與兄弟合照,左起為梅貽琳、梅貽璠、梅貽琦、梅貽寶、梅貽瑞(梅校長家人提供)
動盪年代為清華戮力奔波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北平天津淪陷,梅貽琦當時正在參加「廬山會議」,因政府下令遷校,於是將學生與學校的圖書儀器等撤向長沙,與北大、南開合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後來日軍逼近,長沙臨時大學於是再度向南遷移至雲南昆明,並改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日軍投降,梅貽琦為了清華可以在北平復校而南北奔波;最後於1946年時結束了西南聯大,清華於北平正式復校。
1948年開始,國共內戰期間,梅貽琦協助接待各地流亡教授以及安置學者的工作。1949年時則肩負中華民國代表團主席身分,前往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隨後飛往紐約,除了任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常務董事,也在當地組設了清華大學辦事處。1951年則組織「清華大學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以及「清華研究與教學獎助金委員會」,利用基金會的利息所得,資助在美國的中國學者的研究與出版。1953年梅貽琦奉命改任為「教育部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之主任委員,主要任務在協助中美文化溝通的相關事務。1955年,梅貽琦決定恢復清華學報(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的出版;同年,他在美國收到政府電報,請他負責籌備在台灣恢復清華大學事宜,他返回台灣環島勘查, 後來決定設址新竹,先籌設「原子科學研究所」。
• 清華大學在台建校之初,梅貽琦校長為清華籌建 原子爐一事付出極大心力(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建造台灣第一座原子爐
1956年,為了籌建原子科學研究所,梅貽琦開始四處奔 走,除了赴美考察原子爐設施、也在美國延聘教授;同年秋天清華大學招考第一班研究生,先借用台灣大學教室上課,待1957年首批校舍完工後,師生們才返回新竹現址上課。建校之初百廢待舉,尤其是師資極為缺乏,梅貽琦雖親自前往美國、 加拿大等地積極延攬學者,但因國內薪資水準與外國相去甚 遠,真正願意前來應聘者並不多;但他並不氣餒,依舊透過許多人脈協助,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來清華講學。
當時面臨的另一個艱難挑戰是籌建原子爐。以那時台灣的國力來說,此可謂不可能的任務,梅貽琦除了親自赴美,與美國政府洽商經費支援之外,也透過清華基金支付部分款項,另外他也責成清華畢業校友張昌華負責原子爐體的設計與籌建事宜,此外,從原子爐的設計、設備選購到土木建設工程、人才培育等,梅貽琦均不辭辛勞參與督導,力求圓滿完成這項艱鉅的大工程。
清華原子爐建設自1958年展開,於1961年順利完成,從此台灣也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對於國內日後提升醫學、農業、 材料、工業製程等各種領域的研究水準上做出極為重大的貢獻。但原子爐落成啟用之際,梅貽琦卻因病住進臺大醫院,原本他打算抱病出席啟用典禮,然而在醫生力阻下只好放棄。
夙夜匪懈直到終點
第一屆的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學生於1958年畢業, 梅貽琦主張不舉辦畢業典禮,將舉辦典禮的經費作為畢業生出國留學的補助款,費用再有不足者,則由學校借貸,鼓勵同學們繼續深造。
此一同時,由於政府再三延攬梅貽琦入閣擔任教育部長,在當局准予兼任清華大學校長的原則下,梅貽琦勉強答應;這 一年也正逢中央研究院院長改選,由胡適先生當選,梅貽琦以個人私交力勸胡適回國接任。當時,行政院籌組了「原子能委員會」,梅貽琦就以教育部長身分兼任主任委員。後來他因病住院之後,才於1961年辭去當了三年的教育部長一職。
1962年,梅貽琦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梅貽琦也邀清華同學會負責人,開始恢復「清華校友通訊」(1933年由梅貽琦在北平創辦、1949年停刊),增進清華與校友間的互動聯繫,年中時由於病情加劇,於5月19日病逝於臺大醫院。梅校長 辭世的消息傳出後,學界莫不哀戚,致祭者多達2000多人,同年11月,入葬於新竹清華梅園。
• 1962年梅貽琦校長辭世後入葬於新竹清華梅園(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只知有事 不知有我
梅校長一生慎言、寡言,但見過他的人莫不對他感到敬佩,更一致推崇他的人格修養,以及大公無私的精神,其少說話、多做事,凡是只求耕耘、不求回報的行事作風,加上貫徹始終的毅力精神,足以為世代之師表。已故的前清華校長羅家倫先生於1962年集句,題梅先生象贊云:「顯顯令德,穆穆清 風,循循善誘,休休有容。」
曾任清華及西南聯大教授、已故的葉公超先生曾說過:「梅先生之為人、作為、讀書,都非常嚴謹,他的性格可以用三個字來描寫,就是慢、穩、剛。梅先生是一個保守的人,但在思想上非常之新,在作事的設計方面也非常之新,能夠接受最新的知識。他有一種沉著的責任感,是我最佩服的。」
而曾任教清華學校及西南聯大、已故的樊際昌先生,也曾在文章中提到:「梅先生處人處事的方式,可以『無我的精 神』概括之。他畢生的理想是教育,實現這個理想的對象是清華。對教育對清華有益的事,他就會冒寒冒暑任勞任怨的去作,絕不為個人打算。⋯⋯梅先生只知有『事』,不知有『我』。 」
廉潔一生 儉德佳話
梅貽琦對於教育與清華的事盡量大方,對自己的生活卻格外簡樸,難能可貴的儉德,彰顯了他對教育的看重、對自己生活的嚴謹要求。在第一次接任清華校長之初他便自願放棄校長多項福利,住宅工友皆自付工資,電話費也自付,還將學校每年提供的兩噸煤炭取消。任西南聯大校長期間,生活格外艱難,當時梅師母還自製糕餅出售以補貼家用。他的辦公室陳設極為簡單,除了幾張藤椅之外,沒有沙發,簡樸自持可見一斑。
已故的吳大猷先生在撰寫《我想念的梅月涵先生》一文中,提到前往美國紐約探視梅先生時的情形:「我去辦公室看梅先生,想請他吃餐便飯,但他反邀我一同回家。中途又坐地底車,又換公共車,很遠的到他住的公寓。看到梅夫人和他們的一位小姐和外孫女,吃北方涼拌麵。」然而自奉甚儉的梅校長,對教育卻十分捨得,對學生更是照顧有加,讓清華師生對其高風亮節的行誼仰慕有加。
• 梅貽琦校長辭世後,國立清華大學畢業校友捐款興建月涵堂,於1967年啟用(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清華永遠的大家長
當年梅貽琦初次接任北京清華校長時,受到外界環境影響,清華正處於極不穩定的時期,除了前校長羅家倫任期超過 一年,其他的校長短則數月,或是因事而未前往報到;然自梅貽琦接掌校長後,清華逐漸安定下來,往後他帶領清華長達30 年,讓清華有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已故的劉崇鋐先生在《梅校長與母校》一文中提及:「於此危難中清華竟有蓬勃氣象與成就,不能不歸功於梅校長之領導有方。梅先生與清華關係之密切,貢獻之深遠,幾無人可比。」。
清華中的梅園,是現在莘莘學子可以前往親近梅校長的去處,朵朵寒梅在冬日裡吐露芬芳,就像是梅貽琦校長一生為清華貢獻所綻放的美麗,他的精神也將永留在所有清華人的心中。(戴卓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