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藍圖 開創新猷
給自己機會 實現理想 - 梁賡義
【梁賡義小檔案】
級別:數學 73B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學士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統計學碩士
.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
經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代理院長
現職:
.中央研究院院士
.國立陽明大學校長
「回想起來,當年如果不是徐道寧老師,自己會走上完全不 一樣的路。」甫於2010年8月接任國立陽明大學校長、國際知名的生物統計學者梁賡義教授,感性地回憶昔日就讀清華大學的點滴,撫今追昔,數學系導師徐道寧教授對他的關懷照顧,以及在言教與身教上的影響,特別令他感念。涓滴影響長久以來也一直默默地涵養著梁賡義對於高等教育的理想,促使他在異鄉奮鬥了二十多年,學術志業發展至巔 峰之際,毅然決定束裝返台,獻身於台灣的高等教育。
熱愛數學 考取清華數學系
從小梁賡義就熱愛數學,1973年因緣際會考取清華數學系,他笑著說道,「現在想起來,覺得這是緣份,與清華的緣份,也是與數學的緣份」。
那時數學系學生的出路不明朗,大一開始即有同學準備轉系,受到周遭氛圍感染,梁賡義也有些動搖,但確認了自己對數學的興趣後,便徹底打消了轉系的念頭。
如今回想起大學生活,他最要感謝的是導師徐道寧教授。徐教授對功課要求嚴格,但私底下對學生十分關愛,不但會請同學們吃飯,也常分享生活經驗、留學甘苦等。大三上學期時,梁賡義可能因校外的飲食不潔,得了A型肝炎回家休養,徐老師擔心他休學太久會被退學,特別前往台北勸說他早日復學,也邀請他住到她家,以照顧飲食起居,讓梁賡義的父母安心。梁賡義聽從建議復學,雖住在學校宿舍裡,但每天中午、晚上都到徐教授家裡用餐,也逐漸康復。
教統計學的黃堤源教授也讓他銘記在心。大四那年,剛取得威斯康辛大學統計學博士學位的黃提源前來清華統計系任教,當時統計學在台灣仍屬新興學科,黃提源是國內少數取得學位者。梁賡義於此第一次接觸到統計學,產生了興趣,日後他要出國深造時,黃堤源也幫他寫介紹信,讓他順利申請到美 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的獎學金,於1977年前往該校統計系深造。
• 梁賡義(右)於2006年獲頒國立清華大學傑出校友(國立清華大學提供)
成為傑出的生物統計學者
當他負笈美國時,正是生物統計學開始蓬勃發展之際,包括癌症及慢性病之新藥開發、疾病療法的更新,及臨床研究數據分析等,亟需統計學者量身打造最適合、最有效的方法;此外,與疾病預防相關的流行病學研究,包括尋找致病原因與危險因子、遺傳與基因研究等,也促使生物統計學加速發展。
1979年,取得碩士學位後,梁賡義慕名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生物統計博士學位。華盛頓大學是當時生物統計學的重鎮,老師都是一時之選。他在實際接觸相關課程後,對於生物統計如何協助科學家解答問題,以及對人類健康上的幫助有了深入的認識,同時他更欣然發現,自己一向熱愛的數學仍然派得上用場,從此便全心全意地鑽研生物統計。
1982年,他進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系擔任助理教授。在那裡,他展開了「廣義估計公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的設計,不久並與系上的ScottZeger教授一起合作,由於倆人專長正好互補,密切合作下,於1985年設計完成,並於1986年發表在統計一流期刊Biometrika。接著兩人不但聯手發表多篇論文,Scott Zeger也請人寫成程式,免費提供試用,讓此法很快地普及,並獲得各領域學者的驗證與肯定。1990年,他們倆接受國際生物統計學會邀請講授一天課程,這場盛會吸引了包括他當年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在內一百多名學者聽講,倆人的創新研究成果也獲得更多的肯定。
「廣義估計公式」 如今被廣泛應用在糖尿病、精神病、家 族疾病、基因、遺傳研究等領域,及社會科學等各種學科上。
梁賡義對生物統計學的卓越貢獻,也讓他獲得許多國際榮譽,包括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s Snedecor Award、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s Spiegelman Award、及Rema Lapouse Award、美國統計學會會士等多項殊榮。此外,2002年時他也獲選中央研究院第24屆生命科學組院士。清華大學則在2006年頒贈傑出校友獎,予以表揚。
• 梁賡義(右)於2010年8月正式接任國立陽明大學校長職務(國立陽明大學提供)
協助台灣發展生物統計 培育人才
在學術生涯順利發展之際,梁賡義也不忘協助台灣引進新觀念、培育人才,此外也協助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發展生物統計課程與學位,並帶領創立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統計組。
1987年7月,他接受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籌備處邀請,返台擔任客座副教授。那時台灣有關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的觀念還在起步階段,為了加快引進新知,他熱心地組織一個講習會,每雙週舉辦一次,邀請包括中研院陳建仁院士、生醫所、統計所,以及國防醫學院、陽明等大學的資深教授輪流主講,每場都吸引一二百人來聽講,而陽明、國防醫學院更把講習會當作正式課程的一部份。
此外,他又與陳建仁院士等人共同籌辦了一場大型研討會,引進國外最新的統計方法與設計,該次研討會獲得非常大的迴響,往後陸續舉辦了三、四年,他也都回國全程參與。
1995年,梁賡義應國家衛生研究院籌備處主任吳成文院士邀請,擔任生物統計組召集人,他與數位好友通力合作,花費很多心力完成計畫案,此計畫稍後獲得通過。他說道,「 國家衛生研究院是國內跟生物醫學研究相關,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研究單位,裡頭有生物統計研究組,這是很重要的突破」。
2003年起,他應國衛院吳成文院長邀請擔任副院長三年。 期間,他充分發揮公共衛生專長,積極引進國外的觀念、制度,也與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藥政處等單位建立良好的溝通管 道,促成彼此的互信互敬。另外,他也帶領相關單位針對健保數據資料分析研究,協助衛生署掌握國人健康、醫藥問題,擬定更好的政策。
投身高等教育 貢獻更大力量
接觸行政工作且勝任愉快,讓梁賡義認識到自己具有行政能力,同時也體認到,擔任行政工作可以做到比較大的貢獻,於是堅定了他將學術生涯最後一段時光奉獻給台灣的決心。2009年他接受邀請,獲遴選為國立陽明大學校長,於2010年8月 正式上任。
他引用80年代,史丹佛大學校長Donald Kennedy的話:「大學乃是一個能讓人站在生活以及知識的高台上,提升文化、維繫生 命,以及保障人類永續發展之處」,此崇高的理想,即是他未來將投注全副心力之處,他說道,「陽明在前任校長、老師的努力下,研究已做得很不錯,我希望陽明變成一個研究、教學並重,而且是 有很好品質的學校」。
他認為,如今大學評鑑以研究、論文發表為主,相對地,教學則是越來越受忽略。另一方面,近數十年來,知識的廣度、深度快速增加,傳統的專才教育已不足以應付所需,而今必須朝向「全人教育」發展才行。因此,他上任後規劃了二個教育主軸,其一是強化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獨立判斷、邏輯分析,與持續吸收新知的能力,此外也要強化專業課程,為打算從事研究工作者作好準備。
第二個主軸則是以人文與通識教育及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同理心、包容心,以及國際觀,以面對社會變遷與挑戰,學會尊重他人、關懷社會、放眼世界。此外,當年導師徐道寧教授給予他諸多啟發與關懷,也讓他積極提倡重視導師制度,他說道,「人文素養要靠潛移默化,並非課堂上所學即已足夠」。
寄語清華學子 給自己一個機會
儘管學術生涯非常忙碌,過去梁賡義仍不忘抽空關懷清華母校,曾返回數學系演講、參與研討會。約10年前,曾擔任清華統計研究所校外評鑑委員。任職國衛院期間,他也曾前往清華統計所授課,他遺憾地說道,「實在是太忙了,只教了一學期」。
在母校建校55週年之際,他也對學弟妹們提供寶貴建言:「念大學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興趣,其次是打好基礎;只要基礎好、有興趣,走下來會覺得很愉快」。從熱愛數學出發,在生物統計開創一片天地的他熱誠地說道,「如果對基礎有興趣,希望給自己一個機會,能夠投入」。(何乃蕙/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