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清華 提攜後輩
人道關懷的原子科學之父 - 孫觀漢
【孫觀漢小檔案】
學歷: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學士
.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碩士、物理學博 士
經歷:
.美國柯達公司化學研究員
.美國西屋公司物理學研究員、放射與 核子研究所所長
.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所長、 客座教授、顧問
孫觀漢,是個科學家,也是位人道主義者。他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物理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便長期在美國進行核子物理與化學方面的研究,並創造數個科學第一:他是第一位用閃爍計數器測定中子的人,也是用隕石粒子測出月球自行發光的第一人,並第一次測定鈾經快中子分裂而產生遲發中子。
因為這些成就,清華大學在台建校之前,梅貽琦校長便出面延攬,商請他協助清華建立台灣第一座原子爐,日後並邀 請他擔任原子科學研究所所長,並數度邀請他回台擔任客座教授。而他也因為協助籌建原子爐,對清華、對台灣貢獻卓著, 獲得「原子科學之父」之美譽。
世界級科學家 人道關懷者
在科學研究上,孫觀漢堪稱為「世界級的科學家」,一生著作等身,發表於著名期刊的論文就達130餘篇,其研究成果獲得美國專利者達40餘種,其中20餘種還獲得全球性的專利。他曾因研發出多種光學玻璃,而於1948年獲美國陶瓷學會的梅耶獎,1960年又獲美國的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 。
除了科學研究之外,他也長期關注人道、人權議題。當年為營救素眛平生的柏楊,不但寫信給美國的國會議員,透過美國國務院向台灣政府施壓,也寫信給前後兩任蔣總統。10年之間全力奔走營救,使柏楊得以從死刑改為判刑12年。他關懷的對象也遍及地球彼端的東非,晚年曾遠赴東非關心災民。2000 年前總統陳水扁前往安養中心探望他時,讚許他:「孫教授不用原子彈來傷人,用愛來救人」。
生於戰亂不忘上進 取之清華回饋清華
孫觀漢於1914年出生於浙江紹興,1936年自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畢業,翌年即與清華大學前校長張明哲一起考取清華大學庚子賠款公費獎學金,隨即赴美深造,並於1938年獲賓州 匹茲堡大學化學碩士,兩年後獲得匹茲堡大學物理學博士。
取得學位後,他先進入美國羅徹斯特的柯達公司擔任化學研究 員,4年後轉任匹茲堡西屋公司擔任物理學研究員,期間曾兼任匹茲堡大學教授,1955年升任西屋公司放射與核子研究所所長,直到1980年從所長職位退休為止,在西屋公司前後工作35年之 久。
1958年,清華在台建校的第3年,除了原子科學研究所之外,各項研究設施闕如,受梅貽琦校長請託,孫觀漢從美國暫時回台,協助清華建造台灣第一座原子爐。1959年再度應梅校長邀請,擔任客座教授一年,並兼任原子科學研究所所長。
曾受他提拔的一位西屋公司同事戈寶樹就說,梅校長聘請孫觀漢出任原子科學研究所所長之後,大家很快發現,「孫先生不僅是有很多發明的科學家,而且是熱誠為公的好領導者。 原子科學研究所是清華大學在臺灣最先成立的部門。草創時期 自然是千頭萬緒,再加上許多不同來源的新人,職權不分明,意見分歧,沒有溫和而堅定的領導,事情是很難推動的。孫先生在所長任內,一方面把已有的人才組織起來,另一方面從國外聘請教授,為原子科學研究所奠定了好基礎。」這段話可說是當年孫觀漢協助清華建立良好研究環境的最佳見證。
1960年,孫觀漢回到美國西屋公司,期間研發出創新的光學玻璃「sunglasses」,同年榮獲美國的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並應美國國際開發總署之聘,擔任核子科學顧問,那段時期他仍數度返台協助清華建造「核子反應爐」,及相關的研究與發展工作,並於1962及64年,應清華陳可忠校長邀請,二度返台擔任客座教授。此外,他曾於1960、63、64年,三度擔任中華民國出席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代表團顧問、國際文教組 織中國代表團顧問。
• (左圖)1981年孫觀漢接受《時報雜誌》採訪,於清華水池式反應器前留影(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 (右圖)1982年孫觀漢與原科所同仁(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珍藏資料)
回台定居 願做清華終身學術義工
孫觀漢對於台灣的發展一直非常關心,將屆退休之際,便考慮回台定居,協助台灣發展科技。關於這段經過,清華核工系已故教授楊覺民在一篇懷念孫觀漢教授的文章〈一位校友的歸寧〉中曾提到:1979年1月9日,孫觀漢先生回到了一別13年的新竹清華校園,先到梅貽琦紀念館參觀他曾親手擘畫的原子爐,接著又參觀了移動教學反應器及其活動輻射度量實驗室、 阿岡反應器、同位素館的放射化學研究室、物理系低溫物理實驗設備⋯等,大體上他認為清華已經進步良多。
當天晚上,他與清華多名教授共進晚餐時表示,如有機會重回清華園,他甘願不拿薪水,提供所有時間來和後進切磋,只要有房子住就可以了。在座的劉仲凌總務長欣喜表示,房子不會有問題,其他在座教授亦一致表示,若能得先生榮休後返校指點引導,必對清華核子科學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
就這樣,孫觀漢於1982年回到台灣,擔任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顧問。此後將近10年期間,他與翁寶山教授共同主持研究計畫,探討氡氣與地震及斷層位置的相關性,1986年,他與翁寶山、許彬杰合作發表「藉土壤中放射性氡預測地震與斷層」之發現,並獲得該年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技術發明獎,1996年並榮獲清華大學校友會的特別獎。 回到清華之後,他也陸續發表《核能面面觀》、《考試經驗談》、《智慧軟體》等著作,自1979至88年間,總共出版散文集12冊。
晚年時他健康狀況不佳,幸賴忘年好友小牛、黃秋月等人細心照護。2005年10月14日他因吸入性肺炎及細菌性腦膜炎, 病逝於台北榮總,享壽92歲。
台灣的原子科學研究由孫觀漢開啟,這也是清華在台學術開創的起點。而孫觀漢無論在學術研究的貢獻、提攜後輩,以及人道關懷的實踐上,都足為後輩楷模令人景仰。他過世之 後,由許素朱教授代表家屬將珍貴資料全捐贈給清華大學圖書館,包括照片、手稿、學術論文、專利證明、書信、文物及其他資料等,約22類,2225件,遺愛清華,也豐富了清華的人文資產。(林瑞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