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專注 開創新猷
帶領清華成為華人首學 - 陳力俊
【陳力俊小檔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物理學學士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物理學博士
經歷: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材料系研究員
.國際期刊「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主編
.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兼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委
.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合會第二副會長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材料科學工程系教授
.中研院院士
2010年2月陳力俊教授在一片祝福聲中接下了第11任清華校長職務。先前他曾擔任清華材料科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等職,戮力使清華材料系成為國內半導體電子材料研究的重鎮,而今承擔起清華大家長重責之際,他宣示將以「再現風 華,帶領清華成為華人首學」的遠大目標,帶領全校師生們一 起向國際一流大學進軍。
帶動半導體電子材料研究風氣
從小陳力俊的成績就非常好,在新竹中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直接保送台大物理系,日後負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77年,做完博士後研究後他毅然返回台灣,當時台灣只有清華大學設有材料科學系,因此清華成為他唯一的選擇。
大約在1979、80年左右,台灣開始發展半導體,國科會推動一項大型積體電路計畫,同時也鼓勵大學進行相關研究,清華材料系當時配合政府計畫購置了離子佈植機、退火設備等。 陳力俊利用這些設備,輔以電子顯微鏡進行基礎研究,觀察離子植入晶圓時會產生哪些缺陷,接著再透過簡單的退火設備,嘗試把缺點消除。這些研究開啟了他對於半導體材料研究的興趣,從此便全力投入半導體電子材料的研究。
勇於在新域探索的他很快地被產業界倚重為諮詢、合作研 究的對象,當年工研院電子研究所開始研發八寸晶圓時即禮聘他擔任顧問數年;1980、90年代左右,他也與台積電、聯電、 旺宏等公司的研發部門展開若干合作計畫。他對產業界的貢獻也包括了人才的「培養與輸出」,許多得意門生目前都是半導體大廠的重要領導幹部。在他的帶動下,其他老師也跟著轉變研究方向,如今清華材料系不但以半導體電子材料為研究主流,也成為國內相關研究的重鎮。
30多年來即使擔任行政職期間,陳力俊不曾間斷研究與論文發表,讓他迄今贏得國內外超過20多項重要獎項與學術榮譽,包括:1983年清華大學第一屆傑出研究獎,1999年潘文淵基金會研究傑出獎;1998年與2001年獲得教育部第2與第5屆國家講座與終生榮譽;2006年獲得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1998年獲選為亞洲太平洋先進材料學術院(Member, The Academy of Asia-PacificAdvanced Materials, APAM)院士,2001年獲選為美國真空學會(Fellow,American Vacuum Society, AVS)會士,200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08年獲得美國礦冶與材料學會(The Miner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ociety, TMS) William Hume-Rothery Award,2009年 獲得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 (Member,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TWAS),2010年獲得美國電化學學會(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ECS)電子與光子學門獎(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Division Award)(2010)等。
• 陳力俊自美學成返臺後於清華校園中留影(陳力俊提供)
勇於承擔 發揮每個角色的功能
在清華服務期間,陳力俊曾被推舉擔任系主任、所長、工 學院院長,在不同職務上,他都盡心盡力,不負所託。
擔任材料系系主任時,他促成了材料科學中心的成立。那時政府將材料科學列入四大重點科技計畫,許多學校都積極爭取設立材料科學中心,在陳力俊帶領爭取下,材料科學中心落腳清華,對於日後整合材料科學研究建立良好基礎。
1999年起他擔任工學院院長。上任第1年他便積極籌組產學研聯盟,促進產業界、研究界與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他邀集50多個團體會員加入聯盟,成員涵蓋了園區高科技產業、工研院、中油、台電等單位,聯盟除了定期出版簡訊,刊載教授們 最新的研究進展、取得的專利以及研究成果外,每季並邀集聯盟成員針對特定主題舉辦研討會。
加強對校友的聯繫則是他任內的第2項重要作為。陳力俊 認為,校友與學校的關係是相對的,校友對學校多支持,學校可以辦得更好,而如果校友獲得學校肯定,在外頭也會更受尊重。他除了增加與校友的聯繫,也率先推動工學院院級傑出校友選拔與表揚,此舉很快獲得其他學院的響應與仿效,同時他也在學校促成校級傑出校友選拔與表揚。至於現任教師,他則率先提出設置院級傑出教師獎,此一良好的制度也很快獲得其他學院仿效採用。
在教學方面,他成功申請到教育部「互動式網路輔助計畫」,4 年間由工學院教師推出64門網路輔助教學課程。除了大方向的改革之外,陳力俊也隨時留意觀察問題,並找出妥善的解決辦法。有一次他前往國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發現清華學生發表論文的技巧有必要提升,回國後於是構思出論文發表競賽活動,賽前還先舉辦研習會傳授相關經驗與技巧。至今,論文發表比賽仍是工學院的重頭戲。
「院長其實是很可以發揮理念的平台」,陳力俊說,「我覺得當院長的人應該積極主動,很多活動從系的角度去辦,其人脈、資源有限,如果以院的層級來辦,相對的資源會更為充足;院長已達到一定層級,不見得每件事都要找到校長,院長就可做很多事」。
「個人覺得在一個職務上,別人付託你,你就要有表現,就要相對的做出此職位賦予你的任務績效。職位算是名器,不是僅讓箇人榮耀,而是讓我能夠在這裡發揮、盡量去做」。
• 陳力俊獲選中研院院士,所有學生同來慶賀(陳力俊提供)
人讓學校偉大 延攬最優秀的教師
陳力俊過去多次擔任行政工作,2008年更接受學校委託,擔任大學教育改進小組召集人,對於學校發展有更宏觀的看法,當選清華校長之後,對於未來要如何領航清華也有了清晰的治校藍圖。
目前清華受限於規模,全校教授不到七百位,他引用英國泰晤士報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全世界七百個教授以下的學校,清華排名第11;一千位教授以下的學校,清華則排名第37,「若以同樣的規模比較,清華的排名其實是滿前面的,由此進一步加強、發展,是很有潛力的」。他引用美國一位大學校長的話,“people make a great university”(是人讓學校偉大),成為偉大的大學,最重要的是要擁有最好的教授、最好的學生。
在優秀教師方面,他認為早年清華有很好的優勢,只是因為別的學校也在進步,這部份的優勢已不那麼像當年那麼明顯。上任後他的首要任務之一即是延攬優秀的年輕教師,學校除了要在經費上給予相當實質的幫助之外,也要協助解決住的問題,讓他們能安心的做研究,對此,學校已擬定興建64 戶學人宿舍的計畫。至於現有的教師,則要協助其進行質的提升,目前清華已有一些既定的獎勵措施,另外也要鼓勵合作,尤其是鼓勵跨領域的合作與國際合作,以提升研究層次。再者,清華原來即有設立高等研究院的構想,未來可能配合國科 會的計畫,邀請國際團隊進行合作,以加強國內研究團隊的競爭力。
在招收優秀學生方面清華遭遇的挑戰比較大,他認為,要改變這樣的情勢必須要有些策略與做法,「與北京清華緊密的結盟,可能是我們的祕密武器」。目前兩岸清華針對發展雙聯學位已有初步協議,未來將進一步把大學、研究所課程串起來,學子在台灣念完5年取得碩士學位後,只要再花1年的時間到北京清華念1年,即可取得該校的碩士學位。
他舉最近遠見雜誌的調查說,中國的家長認為中國最好的大學是北京清華,台灣最好的是清華;至於台灣的家長則認為中國最好的大學是北大,台灣最好的是台大,他笑著說,「如果有13億人認為我們最好的話,我們其實是滿有優勢的」。
多年來透過互訪與交流,兩岸清華已經展開一些合作研究 計畫,新的計畫包括建立兩岸清華共同實驗室,「以清華每個 教授的表現,我們是兩岸三地第一,有些其他指標我們也是第一,此外我們是高科技產業的源頭,學校除了推動產業創新育成,也協助規劃生醫園區、推動能源科技等,這些對中國應該很有吸引力,這也是我們比較能立竿見影、短期的做法」。
陳校長今年希望推行的另一個較大的變革是成績計分制 度,將百分計分制度,改為ABC等第計分法,目的是希望學生不要斤斤計較分數,要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多充實自己,因一個人的未來成功,IQ只是一部份,EQ、SQ、AQ都很重要。
• 陳力俊擔任清華工學院院長時率先推動工學院院級傑出校友選拔與表揚(陳力俊提供)
掌握與竹教大合校、生醫園區開發契機
陳校長認為,以清華七百名教授的規模是小了一點,「清華如果要變成一千名教師的學校,目前唯一的機會是與竹教大合校」。由於兩校互補性很強,且竹教大一直有意願,教育部也提供誘因鼓勵合校,他對於兩校合校抱持著樂觀的看法。
他也針對生醫園區計畫加以說明。生醫園區計畫實際上分四部份,其一是醫學中心,由衛生署規劃;其次是研究中心,由國科會負責;育成中心則由經濟部負責;至於標準廠房、引進廠商的工作則歸國科會管理局。目前國科會負責的部份均加速推動中,其中標準廠房已於2009年10月動土,主持典禮的正是當時擔任國科會副主委的陳力俊教授,預計今年底建好之後,會有20多家廠商進駐。
至於生醫研究中心籌備處則由陳文村前校長擔任負責人,清華的生醫中心則作為陳文村前校長的幕僚單位,負責規劃,陳力俊校長以肯定的語氣說道,「我們的團隊當然會全力支持,而且清華從規劃初期就開始參與,這對清華是很好的機 會」。未來除了可利用當地的研究設施,包括空間、設備之 外,清華有些研究領域與生醫中心可以契合,清華的研究與生醫中心的研究將是相輔相成的。(何乃蕙/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