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鴻
專注研究 力求完美
齊心協力 為清華爭光 - 鄭建鴻
【鄭建鴻小檔案】
級別:化學67B、73G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學士、碩士
.美國羅契斯特大學化學系博士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教授、化學系系主任、所長、光電中心主任、副校長
.國家科學委員會自然處處長
.中國化學會學術委員會編輯委員、副理事長
.國家科學委員會審議委員、審議人、 諮議委員、召集人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認真教學、專注研究,是清華大學教師們的共同特點,與清真教學、專注研究,是清華大學教師們的共同特點,與清華有著超過40年深厚緣份的鄭建鴻副校長,更是其中頗具代表的人物。
1967年,鄭建鴻考取清華大學,成為化學系第二屆學生,在張昭鼎等老師的啟蒙薰陶下,進而堅定了朝學術研究發展的志向。赴美深造後,學風鼎盛的清華成為他返台服務的唯一選 擇,從此埋頭鑽研學問、熱心教學,迄今榮獲十餘項國家級獎項與榮譽。這段與清華共同成長、扶持的歷程,是清華邁向卓越之路的堅實基礎,而他的傑出成就,也光耀了清華母校門楣。2010年,清華大學陳力俊校長倚重他在學術研究發展與行政上的豐富資歷,特別延聘他擔任學術副校長重任。
感念三位老師
回想起大學生活,鄭建鴻至今感念甚深,尤其懷念當時的系主任王松茂、張昭鼎老師與鄭華生老師。王松茂曾擔任系主任達10年,在他的帶領下,後起之秀的清華化學系不論在教學、研究方面很快地趕上台大,甚至在研究上超越台大。鄭建鴻說道,「王主任就是化學系的代表,有點威嚴,很受尊敬」。
張昭鼎老師則是同學們的良師兼益友,與同學們打成一 片,不但經常參加同學們的活動,也給予同學有關人生方向、就學就業等指引,因此化學系前幾屆的同學都受他影響很深。 鄭建鴻記憶特別深刻的事是,大二上了張昭鼎的分析化學課,那年暑假,張昭鼎還特別指定熱力學等教科書,帶領同學們一 起研讀,幫大家打基礎。
鄭華生老師則是深深地影響了鄭建鴻做學問的態度。鄭老師要求很高,對於實驗數據的正確性、解讀等絲毫不馬虎,大四那年,鄭建鴻跟著他做專題研究,無形中也養成了嚴謹的態度,從此奉為畢生圭臬。當年鄭建鴻在專題研究上的突出表現,也獲得鄭華生的肯定,日後特別幫他寫介紹信,讓他順力於1974年前往美國羅契斯特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並取得全額獎學金。
1978年鄭建鴻獲得博士學位,留校進行博士後研究一年。1979年,他因專長「有機金屬化學」受到清華化學系重視,被延聘為副教授,1984年升任教授。
研究成果斐然 台灣之光
前來清華服務後,鄭建鴻即投入「利用金屬化合物當作觸媒催化有機反應」,即有機合成和新反應途徑開發的基礎研究,對於藥物,天然物,生物和材料高分子的開發,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於化學工業更有極大的影響。二十多年來,鄭建鴻總計發表了150篇以上的論文,相關論文甚受學界重視與引用,從而奠定了他在金屬有機化學領域的地位。
約10年前,由於他掌握了有機化合物催化反應的重要技術,他開始增加屬於應用面的有機光電材料,尤其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光色材料的開發和創新研究,並陸續開發出紅光、綠光、藍光等高效率的發光材料,以及主層材料等。
約6、7年前,鄭建鴻曾將紅光材料移轉給奇美電子生產,當時奇美電子在日本的分公司以此材料製作做顯示器,由於其發光效益極佳,令人驚艷,獲得了「台灣之光」的稱號。最近某國際知名藥商也向他表達移轉OLED電動傳輸層元件材料技術的意願。目前他仍持續進行相關研究,未來也打算與友達、工研院等洽商產學合作計畫。
傑出的成果也讓鄭建鴻獲得許多獎項與榮譽,1987年起,他曾二次榮獲國科會優等獎,二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此外曾獲頒教育部學術獎、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等,2009年並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士。
每一項榮譽都得來不易,是鄭建鴻每天花十多個小時待在實驗室,帶著學生認真研究的結果,不過秉性敦厚質樸的他談起箇中辛苦,卻僅輕描淡寫地說道,「要很努力,很執著」。
不負使命 完成清華化學系館的興建
雖然學術研究才是鄭建鴻的最愛,但一路走來,他展現出極佳的行政能力,讓他屢次獲邀擔任行政職,歷任清華大學化 學系系主任與所長、研發長、光電中心主任等職務。
1990年時,鄭建鴻被推選為清華化學系系主任與所長,任內最重要的使命即是將他曾參與規劃的化學系館興建完成。
鄭建鴻回憶,當時國內廠商缺乏建造化學館的經驗,對於化學實驗室的特殊需求與相關設備等專業知識很欠缺,他及化學系一些同事花了很多時間與廠商溝通、輔導,建蓋過程也與廠商密切合作。此外,當時經費非常有限,教育部原本核定 一億五千萬台幣,但是等到要動工興建之際,建築費用已經漲到三億,另外,建築完成後,也必須添購許多設備,因此他花 了不少力氣爭取經費,總計化學館花了四億多台幣才完成。
雖然籌建時有許多困難,他欣慰的說,化學系新館啟用 後頗受老師們的好評,不論是實驗室的規劃,各項設施如排煙器、排煙館等之設計、安排上,都很符合使用者的需求。當台灣其他大學的化學系要建造新館時,也都會特別來觀摩取經。
接任國科會自然處處長 推廣科學發展
由於在研究上的表現極為突出,2006年,鄭建鴻獲得國科會延攬,擔任自然處處長,推廣自然科學發展與學術研究。
在任期間,他規劃了「學術攻頂研究計畫」、「卓越領航 研究計畫」等,對於促進國內各大學提升學術研究水準產生深遠的影響。另外,他也以前瞻視野,針對國內亟待發展的領域或技術擬定辦法,鼓勵各大學提出創新研究計畫,例如「新穎不對稱合成技術之開發計畫」、「新穎材料開發及關鍵元件製作計畫」等,迄今仍是國科會自然處重要的推動項目。
擔任行政工作也有額外收穫,不但讓他擴展了視野,也使得思慮更加周延,自身在擬定研究計畫時也可以看得更遠。在國科會服務期間的另一收穫則是,藉由深入了解研究經費編列、審查與管理機制,累積了推動高等學術研究工作的豐富經驗。相關經驗與才能對於正致力發展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清大而言毋寧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曾任國科會副主委,擔任鄭建鴻頂頭上司的陳力俊教授於2010年2月接掌清華校長之後,特別延攬鄭建鴻擔任研發長,同年8月,更邀請 他擔任學術副校長。
• 30多年來,鄭建鴻致力於教學研究,獲得10餘項重要獎項與榮譽,2006年並獲得國立清華大學頒贈特聘講座教授殊榮(國立清華大學提供)
期許清華維持優勢 成為華人首學
上任後,鄭建鴻的首要任務即在於襄助陳力俊校長,致力提升清華的研究發展。他指出,如今政府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第二期計畫即將展開,未來他將整合校內的研究中心,提出新的研究計畫;其次,訂定具有挑戰性的彈性薪資辦法,延攬頂尖學者前來教學,也是任內重要工作。第三則是籌組審查委員會,使研究計畫經費的審查更有效率與成果,此外也將擬定補助辦法,針對成果優異的教師,或極有發展潛力的研究計畫給予重點補助,協助教師們更上層樓,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他以過來人的經驗說道,研究經費通常是不足的,如何把錢花在刀口上很重要,如何用錢、用人,找到好的學生及好人才,是研究人員或研究團隊能否成功的關鍵。
他也建議,年輕教師們在選擇研究主題時不要太分散,領域不要太多,以免備多力分,無法建立起影響力(impact)。
只要選對了研究方向,長期耕耘就一定會有成果,但是除了要做出成果,最後撰寫論文、發表,也很重要,「論文寫得好,被接受、發表的機會就大很多;被參考引用的機會也大」。他強調,不僅要專業,也要力求完美才行。在他的心中,清華大學長久以來重視研究發展,「基礎很好」是最大的優勢。雖然依教師人數而言,清華只有六百多名教師,在台、清、交、成四校中,位居第四,但平均而言, 每位老師在研究方面的表現傑出,甚至超越其他大學。他引用2010年英國泰晤士報(Times)公佈的全球大學評鑑結果,清大在其中《論文品質/每篇論文被引用數》(paper quality, citation per paper)指標裡,是台灣各大學中表現最好的,「也因此,清華排名得以超越台大,成為全台灣最好的大學」。
未來,他認為應該持續重視質的提升,也就是聘最好的教授,盡可能給提供最好的待遇,同時招募最優秀的學生入學,以繼續維持優勢,他坦言,「這些都很困難,但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何乃蕙/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