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惟 挑戰自我
學術與行政但求全力以赴 - 陳文華
【陳文華小檔案】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學士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工程科學及力學博士
經歷: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所長、研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工學院院長、學術副校長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學術副校長
.國防部科技顧問組顧問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台灣分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自強基金會常務董事、監察人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
從四歲時就在新竹成長的陳文華,怎麼也沒料到,與清華的緣分一牽起,就綿延數十年。小學時,「當梅貽琦校長過世時,我還是列隊在光復路送別隊伍中的一員呢!」。自美國深造回國後,旋即於清華任教,陳文華至今沒有離開過清大校園,即使目前身為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仍擔任清華特聘講座教授,持續扮演指導清大學子角色。
陳文華感性地說:「我深覺自己是個有福氣的人,一路上遇到許多優秀老師指導,更有幸在一所極為傑出的學校任教; 如果曾有一些學生因自己的指導而有好的發展,則是擔任教職最大的成就了!」
循志向的線 勇往直前
對於做事、求學問總是全力以赴的陳文華,從小唸書就頭角崢嶸,當年曾是桃竹苗地區初中聯考的榜首。1971年大學畢業,服二年預官役後,在當年申請國外大學獎學金極為困難之環境下,卻能獲得優厚之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校長獎學金(President’s Fellowship),赴該校直攻工 程科學及力學博士,三年多即取得學位。學成後,與其他學成之海外學人一樣,陳文華亦面臨了繼續留在美國就業或返國任教的抉擇。當時在美國就業一個月的薪水等同回國任教1年的薪水,很多人多決定暫時留下發展,然而陳文華懷抱著濃厚的鄉土情,在父親及太太的支持下,毅然歸國,於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任教,迄今已逾32年。
在大學任教,進行學術研究,乃陳文華自大二時就確立的人生志向。即使在一些被同學歸為“營養課”的課堂上,許多同學或打瞌睡或看其他書籍,陳文華卻總仍精神奕奕,並思索著「如果是自己站在台上,應如何教,方能使同學認真投入?」。陳文華常鼓勵同學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比學業成績好壞重要許多。當個人人生志向目標確立,就要排除萬難,堅毅地往前走,即使一時未能完全循志向的線進行,只要大方向在哪,目標一定會達到。
• 2003年陳文華正值擔任清華學術副校長,於校運頒獎後和熱情的學生們一起合照
傲人的力學學術成就
自國外返回清華校園任教,陳文華很快知道自己選擇了對的地方。「清華大學的研究風氣很盛,且校風民主開放,很早就落實教授治校的理念。」
清華的環境很適合研究,陳文華在此得以安心在知識瀚海裡鑽研,並獲得許多傲人成就。他的研究領域相當寬廣,隨著國際學術領域及國家產業發展,像輻射網般擴展,包括破裂力學、接觸力學、噪音控治、奈米力學及電子構裝技術等,共發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論文百二十餘篇,國內外專利十餘種。在電子構裝技術方面,陳文華與其團隊和多家業者合作,完成多種先進構裝之可靠度、散熱模擬及實驗。於奈米碳管力學行為研究,專注於發展高效率之原子尺寸等效連體力學及分子動力學分析模型,成功探討了多層奈米碳管層內及層間vander Walls力、奈米碳管層數及尺寸對奈米碳管機械性質之影響。在三維接觸力學分析上,發展出可處理複雜接觸面及滑動摩擦接觸等困難問題之數值模型,並成功應用於多種工程實例分析上。在噪音控制的方面,陳文華針對各種不同吸音材粗糙面及多孔板之開孔率、板厚及孔洞形狀吸音特性進行有系統的理論與實驗探討,進而研發新進多層板吸音結構。最近更致力於先進熱容法及液滴表面張力之基礎研究,深入探討固態奈米材料機械性質之熱效應及微液透鏡成形。
極具價值的研究成果,也讓陳文華頻頻獲獎,包括國科會五次傑出研究獎及傑出特約研究人員獎、中山學術著作獎、教育部傑出研究教授、工科學術獎及國家講座等,並於1995年於美國夏威夷舉辦之國際工程科學學術會議獲頒 T.H.H. Pian Medal,成果斐然。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omputers, Materials and Continua並於2009年及2010年以三期特刊慶賀陳文華之60歲生日,其學術成就備受國內外學界肯定與推崇。
為問題找到最合適的答案
陳文華在清華校園的行政工作幾無間斷,33歲即擔任動力機械系系主任兼所長,近7年任內為了提昇研究風氣,積極聘請知名學者任教,提高系上學術水準。喜愛埋首學術的陳文華,會持續願意貢獻力量,服務學校,全因後來劉兆玄校長的說服:「我們若能協力把研究的環境弄好,使年輕的一代不致重蹈我們這一代遭受之遺憾,應比個人之成就更具意義吧!」,於 是在劉校長任內擔任學校研究發展委員會(研發處前身)主任委員4年,之後並擔任工學院院長6年。
2002年,當時不諳中文的徐遐生接任清華校長,陳文華與徐校長素昧平生,數次面談後,有感於徐校長對清華之無私奉獻及理念契合,遂決定接下學術副校長的重任。陳文華認為負責行政工作者:「必須具有解決問題的熱忱,就像解某一數學問題,雖然不一定能求得真解(exact solution),但相信只要肯動腦筋,定能很智慧地在可容許邊界條件下,求得可接受的近似解。」
積極營造教學與學術研究環境
為塑造好的研究環境,陳文華在擔任研究發展委員會主任 委員期間,推動了幾項措施。首先為吸引優秀師資,乃整合系院校資源,訂定新進師資開辦經費(start-up)補助方案。另為協 助年輕教師爭取國科會中型以上儀器,乃由學校配合補助款項20%,而人社院教授只要獲得國科會計畫補助,即由校方提供桌上型電腦一部(當時國科會人文處一律不許購買),成效甚佳, 此制度後為各校所沿用。此外,非公務預算之計畫剩餘款,可在計畫結束後,在符合相關會計規定下,撥供教授個人研究使 用,杜絕消化預算弊端。另確立教職員工於清華產生之智財權歸屬,並訂定鼓勵辦法⋯這些措施在當時台灣的大學校園裡可都是創舉。
擔任學術副校長期間,正值台灣因大學數量增多,各校經費相對大幅減少之困境。這段期間,陳文華仍推動包含:一、全國最早之講座教授制度,並由校長親自將聘書送往各獲獎教授研究室裡,以彰顯學校對教授的敬重。二、「三級五審」延聘人才制度,打破了以往各系所名額編制之限制,對系院因應新領域發展及遴聘優秀師資,具有莫大意義。三、校長獎學金,吸引好學生來清華就讀。四、不分系所,每年補助學生與國際及大陸一流大學交流。五、還願獎學金,以幫助有心就讀的清寒學生。六、繁星計畫,拉近城鄉差距,現已成為多元入學重要管道。
• 陳文華榮獲第十二屆國家講座,由馬英九總統親自頒獎
培養學生人文關懷與國際觀
陳文華認為:「清華學生素質優良,若能再加強融入國際觀及人文關懷,勢必更具競爭力。」因此,他極力推薦學生與國外學校的學生交流活動。起因於陳文華擔任工學院院長時, 有一天接到一位荷蘭大學生的電話,說要來台灣訪問他,主要乃因荷蘭飛利浦公司認為未來20年後荷蘭年輕人在經濟領域的 戰場主要將在泛太平洋區,因而每年撥專款鼓勵學生前來考察見習,以為企業儘早培養領導精英。陳文華深覺此計畫很有前瞻性,於是爭取台積電文教基金會之協助,協助清華學子前往國際一流大學短期進修,讓學生親自體會他校不同校園文化及 人文精神。
清華如磁石 吸引好人材
對清華人來說,清華如同一塊磁石,不僅將他吸引住,也 吸引著國內無數優秀的好人才。陳文華認為:「清華獨特且具開創性的校園文化,容易接受新思維,有著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內涵條件;若在實務面更強化,在未來一定可臻國際一流水準。」。一個好學校,必須能對國家社會發展有長期的貢獻,而研究成果更可由多面向呈現其價值。對於清華的未來,陳文華由衷期許,大家能夠齊心努力,讓學校往更好的境界發展!(戴卓玫/採訪整理)